我国中小学教育已逐步走向校本、走向多元、走向个性、走向文化,学校需要寻求地域化、特色化发展的道路,寻求有质量的教育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,为了实现学生、教师和学校“三位一体”的和谐发展与持续发展,我们提出了“科研型教育”的概念,初步探索了通过“科研型教育”,培育创新型教育文化的基本思路。
一、科研型教育
——学校科学发展的选择
“科研型教育”是基于研究、探索与思考的一种教育实践,是学校在探索如何以校为本,落实科学发展观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,寻找到的一条简洁、经济、高效的实施手段,也体现了学校特色化发展的价值取向。
1.什么是“科研型教育”。“科研型教育”认为学校教育是一个研究与学习相统一的实践过程。学校的师生员工要在研究中工作、在研究中学习,通过“研究”实现教育教学、学校管理和各项服务的科学化、现代化,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最优化。“科研型教育”具有下列基本特征:
第一,人文性与科学性。“科研型教育”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,将人文性与科学性统一在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实践活动。
第二,主体性与自觉性。“科研型教育”是主体回归性教育,学校的全体师生既是教育的研究者、实验者、合作者,又是受益者。好奇是人的本能,研究和探索经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。“科研型教育”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,将“好奇”“探索”作为满足人们需求的自觉行为。
第三,全面性与整合性。“科研型教育”渗透于教育教学、学校管理与学校服务的各个环节,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活动。“科研型教育”关注学校各项教育行为的综合与协调,在协调与整合中,实现教育效益的最优化。
第四,校本性与服务性。“科研型教育”是以校为本的教育,是体现学校地域性和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。“科研型教育”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,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,服务于学校的特色化发展,服务于社会需求。
2.“科研型教育”与现实教育的差异。第一,“科研型教育”主导下教师的教学主要围绕着如何让学生进行研究、探索和思考而进行的教学设计,研究、探索和思考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形式。第二,“科研型教育”主导下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围绕着研究、探索和思考展开的,研究、探索和思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。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,更是一种学习品质、学习能力,从而为终身学习、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第三,“科研型教育”主导下,教师和学生的研究与探索都是主动时态,而传统教育中,往往是被动时态。
二.科研型教育
——创新型教育文化的选择
“科研型教育”就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,“科研兴校”战略的综合化、系统化、校本化与实践化,是学校发展的文化选择,更突出了创新型教育文化的特色。
“科研型教育”将学生的发展、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整合在统一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,并且清晰地指明了这种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。“科研型教育”在现实教育和理想教育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,找到了一条简洁、经济、高效的实现手段。“科研型教育”中的“科研”含量可高、可低,因而任何学校都可以在不同的起始水平上实施“科研型教育”,而且推进“科研型教育”的强度、力度和速度也是可控的,因此“科研型教育”具有广适性。“科研型教育”的实施过程也是学习型组织构建、培养和完善的过程,在这样的组织中不仅每位学习者学习效率大大提高,而且能让每人在学习群体中最充分地施展多方面的创造潜能,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。“科研型教育”的构想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,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。“科研型教育”以校为本,为实现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和最优化发展提供了实施途径。
“科研型教育”是高度集成化的教育,将教育的思想、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途径统一在“研究与学习”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,从而实现了三大统一:教与学的统一,教学与管理的统一,教育与教学的统一;实现了三位一体的发展:学生、教师和学校共生协调发展。同时,又凸显与强化了中小学教育的短板——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,突出了创新型教育文化的特色。
三.科研型教育
——让创新教育走向行动
1.为实施“科研型教育”创设文化氛围,首先,要改善学校内部的可控性资源,一切设施和活动形式都要为师生进行研究型的教育活动提供保障,营造研究型的文化氛围,让师生在充满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时空中体会成长的快乐。第二,要建立一种基于合作的学校文化,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,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。第三,要积极建立学校、家庭、社区共同参与的教育共同体;建立专家支持的咨询体系,让学校教育在开放中,实现优质高效。
2.选择核心科研课题驱动“科研型教育”。学校的发展需要在办学理念的引导下,通过课题的研究来带动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。为此,我们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了核心科研课题——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的个案研究。学校的其它课题都是围绕核心课题展开的,主要有两大分支:一是学校内部,针对教学、管理和后勤服务有效性的研究;二是针对学校外部环境对学校发展的影响进行的研究。
3.开展研究性的教与学。将“研究”渗透到全体师生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中,使学校自身具备了研究的职能,引领学校向学习型组织演化。
首先,教师成为研究者。教师研究的主题来自于学校、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实践,研究主要目的是教学问题的优化解决和行动的完善与改进。每位要带着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每天的日常教育工作。
第二,提倡研究型学习。课堂教学要改变单一教师讲、学生听的教学方式,提倡独立思考,勇敢质疑,鼓励学生积极探索、尝试,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,关注周围的现实世界,让学生在掌握知识、学习技能、陶冶情操的过程中获得问题意识、探究意识和研究的技能,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。
第三,组织研究型活动。认真审定学生的研究课题或项目,使之具有研究性、实践性、可行性与综合性;认真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,适应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学习能力;认真开发课程资源,寻找实施研究型课程材料和教具,寻求实施研究型课程的场地和途径,寻访实施研究型课程的专家和学者;通过隆重举行开题报告会和结题报告会,使学生都能感受到研究的科学性、神圣性和学校对学术的尊重、对学生劳动的尊重。
4.建立“问题——对策”管理机制。 “问题——对策”管理机制中,实践是根基,问题是起点,对策是关键,实效是目的。该机制包括下列基本环节:
第一,要发现问题,明确问题。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般包括两类:一是探索性的问题,如怎样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整合,如走班制条件下如何实施教学管理等;二是反思性的问题,如运动会结束后,对开幕式设计的反思。这些问题最终都要在微观层面上得到落实,因此学校的教育科研应该立足于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,着眼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。
第二,分析问题,提出对策。具体地说,就是要分析学校教育问题所涉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,确定所研究问题的工作边界,明了问题的性质、特点,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和采用的方法等。
第三,反思实践,调整对策。这一环节具有明显的实践与思辨相结合的特点。其主要任务是对“科研型教育”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反思,或补充新的策略,或重新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策略,并将反思的结果直接作用于后续的研究活动。在实践中,这种反思既包括个体的,也包括集体的,呈现出一种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。
第四,优化对策,解决问题。解决问题包括两方面的任务:一是对业已证明的有效的教育对策进行优化与物化;二是继续进行实践验证,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不断丰富与发展。优化与物化就是对调整后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重新组合、搭配,使之更加严谨,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,并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。
实施“科研型教育”既克服了目前我们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教育要素化的倾向,让教育走向综合,同时又突出了创新型教育文化的培育。通过学校文化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,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生存方式,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,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有机融合,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公民。